&esp;&esp;刘老道哽咽不能自已。连声道:“好、好、好!”
&esp;&esp;这孩童说完,又站在青石上向刘老道拜了一拜,便陡然昏了过去。
&esp;&esp;但还未等刘老道去搀扶,便又自己醒了过来。一看见面前是个生人、石上又凉。顿时哇哇大哭,又一翻身,差点从石头上掉了下去——所幸刘老道接住了他。
&esp;&esp;他抱着这孩子,这孩子便又踢又打、哭闹不止。
&esp;&esp;老头子想起他刚才样子、又想起自己夭折的一对儿女,不禁悲从中来。待清醒过来思量了一会儿,想来应该是那对夫妻的孩子。于是抱着送了过去。
&esp;&esp;却说这对夫妻被吵醒、见了刘老道和孩子自是惊慌一番。但刘老道面目生得好,又穿道袍,这夫妻便问他是不是山神庙的庙祝,又将近日的事情都说了。
&esp;&esp;刘老道也是从贫苦时候经历过的。听了这事情的缘由,又想起之前心哥儿说他托生在这“将死的孩子”的身上,便道这孩子阳寿是该尽了,也不必耗费钱财来拜神。不如留了钱财,或者操办丧事,或者日后再生养,也不拮据。
&esp;&esp;但木匠老来得子,妇人又怜爱自己的儿子,哪里听得这种话?
&esp;&esp;便骂这道士说话晦气,凭白咒他这白胖活泼的孩子死。一气之下庙也不拜了,转身便走。
&esp;&esp;刘老道便呆立在驿亭边眼睁睁地看他们抱那孩子走远了,又流出老泪来。
&esp;&esp;李云心就站在他身边,看了他一会儿,微微叹口气,也走了。
&esp;&esp;倒不是不想同这老道相见,只是为了他好。
&esp;&esp;眼下要他做的事情,是有风险的。只有这样子才能令风险降至最低。
&esp;&esp;也不是没想过要他在这南山上同时葵子过一辈子。但他这些日子常来查探,意识到那似乎并不是这老道现在想要的生活。
&esp;&esp;既然如此……就遂了他的心愿吧。
&esp;&esp;苟活着有何乐趣呢?
&esp;&esp;再说这对夫妻又气又累地回到白鹭洲,已是下午快到饭时了。
&esp;&esp;街上邻居见了他们,都好奇究竟是怎么回事——木匠一家三口半夜里借了东西往山神庙赶,这事儿白天的时候就已经传开来,眼下已变成镇上的另一桩奇事了。
&esp;&esp;这夫妻又气又怕。但横竖众人已经知晓,也不畏惧说了。便将在南山下见到一道士的事情添油加醋地讲出来,既纾缓心头闷气,也分担些恐惧。
&esp;&esp;木匠本就是镇里有些人缘的好人。见木匠家里出了事、又是这样悠闲的时候,渐渐聚拢过来的人也就多了。
&esp;&esp;李云心就这么站在木匠一家三口人的身边,听着他们说了这些话——
&esp;&esp;知道时机已经到了。
&esp;&esp;于是他猛地一扑、又附了那孩子的身。(未完待续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