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徐妃何等机敏,立即察觉不妥,忙问道:“大师,有何不妥?”
&esp;&esp;道衍缓缓地道:“贫僧担心,皇上招降是假,离间是真。”
&esp;&esp;徐妃一怔,说道:“离间?高炽和殿下乃是父子,以一封书信便能……”
&esp;&esp;说到这里,她的脸色也变得难起来,周王次子何尝不是亲生骨肉?而且也是嫡子。自古以来,为了权力骨肉相残的事儿还少么,燕王如今领兵在外,如果北平有失,立即就会失去根基,消息传开,顷刻之间他的大军就得散去十之七八,没有粮草、没有根基,覆亡也不过是刹那间事,如果燕王听到这个消息,他会不担心么?
&esp;&esp;徐妃霍地立起,粉面失色道:“哎呀,是我大意了,大师,如今怎么办才好?”
&esp;&esp;道衍问道:“皇上那封书信,可曾拆开了?”
&esp;&esp;徐妃道:“没有,高炽根本不屑一顾,我也不曾放在心上。”
&esp;&esp;她匆匆走过去,在桌上翻了翻,找出了那封未曾开启的书信递给道衍,道衍松了口气,说道:“如此还好,马上派人携此书信,再带上那个朝廷的使节去见殿下,一切听凭殿下处置,如此,方可消去殿下疑虑。否则,殿下纵不计,难免疑心世子曾经犹豫,日后对世子大大不利!”
&esp;&esp;徐妃也知事态严重,急忙叫人提了那押在大牢的使者,叫来几名亲信的家将,殷殷嘱咐一番。朱高炽从城头回来,听母亲说明其厉害,也不由惊出一身冷汗,待到当晚夜半时分,朱高炽便打开城门,放这几名家将出城,快马去寻燕王了。
&esp;&esp;黄俨派去的小太监一俟脱离北平范围,立即使钱买了匹马,昼夜兼程赶到燕王驻营之地,燕王听到小太监禀报皇上派密使诱降世子,不禁有些犹疑,他实不愿相信儿子会出卖自己,那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啊,可是事关重大,一旦属实那就是万劫不复的结局。
&esp;&esp;思来想去放心不下,燕王便把二儿子朱高煦唤来,问他在京时候,世子与皇上可有往来。朱高煦先是有些莫名其妙,及至父亲取出黄俨的密信,他才明白其经过,一丝贪欲不禁油然而生。
&esp;&esp;他自问为了父亲出生入死,功劳极大,可他不是长子,不管是这燕王之位,还是一旦父亲坐了江山的皇位,都没有他的份儿,朱高煦平时想起,也曾大感不忿不平。大哥既胖且虚,也许不得长寿,可他已经有了儿子,有这嫡子长孙在,王位或皇位,依旧不会属于自己,如果能……
&esp;&esp;一丝恶念在他的心头徘徊,忽而想起大哥一向仁厚,对他和老三都极为亲近,从小儿他们两个闯了什么闯事,大哥都极力包容,护着他们,如今自己一言便可定大哥生死,不禁又有些不忍起来。
&esp;&esp;朱棣见他脸色阴晴不定的,不禁喝道:“为父问你话呢,为何彷徨不答?”
&esp;&esp;“啊!”
&esp;&esp;朱高煦吃了一惊,那权利之心终究战胜了骨肉亲情,他横下心来,跪地说道:“父王,儿……犹豫不决,是不想言及大哥是非,那毕竟是孩儿的亲大哥呀,可……可是事关父王和十数万大军的安危,儿子又不敢隐瞒,所以……”
&esp;&esp;朱棣目光一厉,沉声道:“只管讲来,为父自有分寸!”
&esp;&esp;“是!”
&esp;&esp;朱高煦做出一副百般不愿的样子,勉强说道:“儿臣三兄弟到京师时,皇上设盛宴款待,对大哥极尽优容。以后……以后也时常召大哥入宫叙话。大哥博学多才,精通琴棋书画,不似孩儿这般一介武夫,所以甚受皇上爱护,皇上身边的近臣,如怀庆驸马等一众皇亲国戚,也常与大哥一起饮宴吃请,皇上与大哥……的确……的确是非常亲近的……”
&esp;&esp;朱棣听到这里,脸色顿时沉了下来。
&esp;&esp;朱高煦赶紧又道:“不过,孩儿相信,大哥是绝不会受皇上蒙蔽的,黄俨送的口信儿不也只说皇上派人招降,被大哥带人带信扣下了么,可并没说大哥答应投降。”
&esp;&esp;朱棣惊疑不定,心只想:“如果儿子真的受了皇上蛊惑,投靠朝廷……”
&esp;&esp;他不敢再想下去了,虽说北平有爱妃徐氏,还有道衍大师在,但是高炽是名正言顺的世子,一直执掌着北平的军政大权。这几年自己领兵在外,北平军政法司所有的一切,都是大儿子一手掌握,如果他要反,王妃和道衍大师是制止不了他的,不要说他献出整座北平城,只要他打开一道城门,放南军进城,那就大势去矣。
&esp;&esp;朱棣思来想去,终不敢把全家人性命和十余万大军的前程都放在他对长子的信任上,他沉着脸色对朱高煦道:“高煦,你